滴滴“涉险”故事的两个背景

“国土资源部加班最狠,公安部最忙,农业部最平均,中央纪委监察部最低调,这两天打车到财政部的多,到央行的少,不知是否跟资本市场有关……”在拥有5.8亿用户、号称全球最大出行服务平台的滴滴出行被中国国家网络监管部门进行国家安全调查,并下架官方APP后,这一2015年的公开报道似乎触及到了滴滴出行“整顿”的原因。
在2015年的这篇报道中,滴滴研究院根据7月13日、14日两天北京高温天气下出入中央部委的用车需求变化,再叠加该时期各部委公开的政令发布和业务活动情况,甚至总结出来这些国家机关的运作规律等关键信息。这一报道在当时并未引起任何疑惑,甚至报道本身还出现官方媒体新华社的名字。然而,当今天中国官方网络监管机构中国网信办以国安理由调查滴滴出行时,人们才突然意识都这一掌握数亿人个人出行信息的互联网巨头究竟存在怎样的安全隐患。
而更麻烦的是,滴滴出行在6月份一直在推进赴美上市,并在6月30日成功登陆纽交所。这显然更令北京感到不安。《环球时报》在7月4日的文章中称,“尤其是像滴滴出行这样的公司,它在美国上市,其排第一第二的股东都是外国公司,国家对它的信息安全监管更需要是严格的,这既是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也是维护国家安全”。
于是,当北京决定出手时,外界认为这“坐实”了滴滴出行更危险的“恶行”,即滴滴出行以在美获准上市为交换条件,将中国用户和国家地理信息数据打包交给美国。不过,多维新闻此前刊文《独家:高层不满赴美上市 对滴滴的惩罚将远超阿里》否认了这一传言,并披露滴滴出行之所以被调查,乃是因其无视北京的告诫和反复沟通,执意赴美上市,造成了一种潜在的信息泄露风险,至今并不存在真实的“交易”行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