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坐拥地中海胜景的人造露天监狱

以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水与白色沙滩为背景,海旁的餐厅用本地制作的陶瓷器具为客人送上以黑胡椒、番茜、洋葱、柠檬与蕃茄调味的烧鱼,旁边配上以火烧辣度闻名的加沙沙拉,以及与肉齐煮的香料饭;如果游人没有饿感,也可找一家临海的咖啡厅,简单的点一杯阿拉伯咖啡,渡过一个懒洋洋的下午。
这是直面地中海的加沙天然地理赋予的渡假胜地发展潜力,然而被人为建筑封锁成孤岛之后,游人如果能排除万难来到加沙,在享受其阳光、海滩与美食之际,也许还要担心来自以色列的轰炸。加沙地带(Gaza Strip)西南毗连埃及,西靠地中海的东南角落,其余陆地全被以色列包围。这片带状陆地全长41公里,阔6至12公里不等,有约200万人居住,是为全球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之一。此地传统上以加沙城(Gaza City)及其港口为核心,此城早在公元前15世纪已见诸古埃及军事纪录之中,其在地中海欧亚非交通要道上的位置,也使它跟其他地中海东岸城市一般,见证过从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庭、阿拉伯穆斯林、十字军、蒙古、鄂图曼等势力的洗礼。如果没有20世纪的以巴冲突,也许这样的一个城市今天已是一个有着多元文化气息的旅游和贸易中心。
不过,加沙城的命运,却因加沙地带在20世纪的诞生而变得从此不一样。根据二战之后1947年联合国的巴勒斯坦托管地分割方案,包括今天的加沙地带在内的土地被归属于在巴勒斯坦上的阿拉伯国所有。在以色列建国所引爆的第一次阿拉伯—以色列战争之后的1949年,埃及与以色列在其停战协议上划界,区分双方军事控制区,才正式划出今天加沙地带的边界,把加沙从周边地区分割出来。此番战火造成近20万巴勒斯坦难民逃离以色列管控流入加沙地带,使其人口在短时间内激增了两三倍。在1948、1949年间,联合国就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8个难民营。今天其已登记难民人口超过140万,占全域人口约七成。跟前几年欧盟应对难民的方法一般,唯一与加沙接壤的阿拉伯国家埃及,对此等难民从始到今都采取“爱莫能助”的态度。从1948年至1967年被埃及以不同形式管治期间,埃及对进出加沙地带实施严格管制,避免难民流入国土、归化成埃及公民,也使当地难民和原居民都难以离开这片土地寻找生计,使加沙成为了一个经济孤岛。
早在1955年,有研究就对加沙作了这样的描述:“过去六年,在加沙,超过30万饱受贫穷打击的人被物理上封锁在一个跟大城市公园一样大小的区域里面。”如果我们将当中的人口数字换成200万的话,这个描述至今依然有效——不少亲身到过加沙的记者、学者都将此地描述为“露天监狱”。1967年六日战争之后,以色列从埃及手中吞并加沙,为加沙的封锁局面打开了一扇窗。以色列一直将加沙视作殖民扩展区,不断在其中建设犹太定居点,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不少加沙人也能像今天的西岸同胞一般越境到以色列工作谋取生计,为加沙带来过一段经济急速增长期(1967至1982年间,其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7%)。由于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人依然积极抗议以色列的非法占领,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爆发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First Intifada),间接带动了1993年奥斯陆协议(Oslo Accords)的签订,开启了以巴和平进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